金马车艺术 - 金马车艺术网 - 金马车艺术论坛
标题: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打印本页]
作者: 吴伟平 时间: 2023-1-9 20:46
标题: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艺界文化艺术网
“变体画”这个词,不常听到,这是美术界的专业概念,说的是出自同一画家之手,名称相近、构图相似但画面却不尽一致的作品。变体画在中外艺术史上并不少见,大多是画家追求充分艺术表达而反复创作的。
在20世纪中国画大家中,潘天寿的“变体画”数量不少,根据他作品的特点,非常适合诠释中国画的构图问题。潘天寿特别强调构图,讲究“造险破险”,因此画面极具设计感、形式感,也经得起推敲。来通俗地打个比方,你一定知道他的代表性画面,石块尤其巨大,和一般的传统山水画很不一样。
接天莲叶图
潘天寿中意变体画,有很多原因。
比如,是为了不同立意而不同构图。《接天莲叶无穷碧》和《映日荷花别样红》两张作品,主题同是荷花,看着类似,但在构图上稍加变化,便产生了一繁密、一疏简的不同意境。
墨梅图
比如,对原先的作品不够满意,重新调整。两张《墨梅图》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张上下两个枝头碰到一起,他不满意,调整后的第二张确实更为精彩。
凝视图
再比如,画完一张觉得不过瘾,还想画出新构图和笔墨的。最典型的是《凝视图轴》,同样是一只猫立于岩石之上,却有横构图和竖构图两种不同表达,都很精道。
在潘天寿的变体画里,读到的不仅是他的创作方式,还有他的学习方式——追摹古人之作,如《携琴访友图》,就是他对石涛作品的再创作。
微风燕子图
展览里说的“构图”,上升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画理,相当于“章法”。潘天寿认为,后期文人画衰弊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重视画理、画法,只关注笔墨的意趣,所以,他重视和强调章法,变体画就是他的艺术实验。
“我们认为潘老如此讲究,如此苦心经营,似乎花了很大的力气,然而在他那里可能只是习惯成自然(尤其是成熟期),并不见得有多么刻意。也就是说,这种看似精益求精的笔墨、章法和构图,到后来很可能已成为潘老无意识的举动。这恐怕也是潘天寿的画,每幅都堪称精品的原因。”潘天寿纪念馆馆长、策展人陈永怡,中国美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童中焘说,“潘老的画,我们一目了然,那些反复出现的题材、内容,与他内心的境界相一致,而且有些特别能反映他的个性,如画面上经常出现的石块、秃鹫、山花野卉等。用古人的话说,潘先生反复作某种题材其实是一种‘寄托’。”
秃头僧图
1922 年 纸本、设色
潘天寿纪念馆藏
读经僧图
1948 年 纸本、设色、指墨
中国美术馆藏
行乞图轴
1924年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行乞图轴
1948 年 纸本、设色
潘天寿纪念馆存
幽兰灵芝图
1946年 纸本、设色 148.5㎝×38㎝
潘天寿纪念馆存
芝瑞图
1946年 纸本、设色 210.3㎝×75.7㎝
浙江省档案馆藏
夏塘水牛图
纸本、设色、指墨 142.7 ㎝ ×367 ㎝
潘天寿纪念馆藏
耕罢图
1949 年 纸本、设色、指墨 133.9 ㎝ ×270 ㎝
宁海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春塘水暖图
1961 年 纸本、设色 249 ㎝ ×102 ㎝
私人收藏
欲雪图
1954 年 纸本、设色、指墨 69 ㎝ ×77.5 ㎝
潘天寿纪念馆存
欲雪图
1962 年 纸本、设色、指墨 67 ㎝ ×57.9 ㎝
潘天寿纪念馆藏
欲雪图
1956年 纸本、设色、指墨 82㎝×81㎝
私人收藏
鹫石图(一)
1958年 纸本、设色、指墨 146.6㎝×63.5㎝
天津博物馆藏
鹫石图(二)
1958年 纸本、设色、指墨 128.5㎝×64.5㎝
潘天寿纪念馆存
欢迎光临 金马车艺术 - 金马车艺术网 - 金马车艺术论坛 (http://zgdiaoyijia.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