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艺术 - 金马车艺术网 - 金马车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吴荣鹏大师孙文勇雕艺家王国华玖莲雕艺石茶盘
吴伟平老师
查看: 373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刺 桐 花 开

[复制链接]

1036

主题

1605

帖子

5859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85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07: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1953年6月,许连捷出生在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一户穷苦家庭,一家六口人,蜗居在一间破祠堂十几年,连张床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苦。 吃不饱,睡不暖,给幼小的许连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是今日偶尔忆苦思甜,他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当初是怎么熬过来的!然而正因贫穷的折磨给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也给了他仁爱好施的情怀,从而促使他在事业上辉煌腾达,在生活中喜欢做慈善。
为求生计,许连捷的父亲许书典尝试着做点小买卖,以便改善一下生活。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终究是平平安安,和和顺顺。转眼,到了1956年,农村普遍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进行打击。1965年,许书典因从事买卖被打成四类分子。这一年,四年级的许连捷也因此变成了“兔崽子”,即使成绩优良,也只有被逐出校门的命运。许连捷非常不情愿,痛哭流涕了一番,心里空空的。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许连捷排行老大,硬生生地要帮父亲扛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这对于年少不更事的许连捷来说,是一个千斤重担。虽然心灵还幼小,但他知道,要让家人活下去,必须有钱,有钱才能买到米、买到衣,有钱才不会挨饿受冻!贫苦的生活和强烈的责任感催生了许连捷“商人思想”的萌芽,促使他开始了“经商”的生涯。
少年许连捷开始琢磨生财之道。果不其然,他还真发现了一个门道:到这个村向村民买鸡蛋、买芋头,再将货物运到另一个村去卖,一来一去,钞票就多出来了。虽然小买卖所赚的钱寥寥无几,但许连捷心里想,只要踏实肯干,一天一天的坚持,总会积少成多,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正是少年许连捷这种美好的愿望,支撑他在不知不觉中反复进行着原始而又朴实的商业行为,也渐渐充实了他与众不同的少年生活。他奔东跑西,从不怨天尤人。岁月的风尘渐渐给了他成熟和自信。
当时,鸡蛋属国家一类物资,按国家规定,不允许个人贩卖。即便如此,许连捷还是凭着吃苦耐劳的毅力,“像偷鸡摸狗一样”艰难地做着小买卖。如今想起那段日子,许连捷总会忍俊不禁,可那时代就需要这种机灵,否则会出现很多麻烦的。时光如梭,眨眼就是1969年,16岁的许连捷用辛辛苦苦卖鸡蛋所积攒下来的60元,加上家里借来的18元,凑足钱,买了一部旧自行车,跑起载客、拉货的生意。他也开始贩卖黄豆等国家一类杂粮,天天躲着“市管会”的罚款和没收。父亲许书典经常吓出一身冷汗,而许连捷坚信,靠自己的勤劳和机灵劲,就不会有问题。
风风雨雨又几年。1975年,许连捷用赚来的钱盖了房子、成了家。然而,好日子刚开始的许连捷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场“打击新生资产阶级分子”运动,差点让他送上性命。由于骑车贩卖黄豆,又买碳铵转手卖给生产队,许连捷有点“小发”,这让某些同乡红了眼睛,终于被告发,以“投机倒把”、“搞资本主义复辟”等罪名关进了镇工作队办的首批学习班,进行再“学习”。此次风波,许连捷差点就被枪毙!他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连日来大脑都处于震荡不安的状态。这为他以后处事变得极为谨慎埋下了伏笔。他决定不再莽莽撞撞,他相信生活更需要理智和智慧,而不是小聪明和蛮力。但顽强生存、拼搏向上依然是他内心的主旋律。他不会退缩的,只是决定不那么锋芒毕露。或者说要大智若愚了。那些日子,他思考了很多,包括生命和人性这种很现实的东西!他没有看透,但他相信他会看透,并原谅,这不仅是给自己留余地,也是一种境界。
学习班事件之后的许连捷,真的“学乖”了,他的思想和胸怀都得以提升。可算是因祸得福——福就在心中!他不踩自行车了,赶牛车拉石头去围海造田,踏踏实实地做农民。再后来,他卖掉牛车,买了马车。
这时的许连捷显得比较安分,但是他的周围却很火热。在陈埭镇花厅口村,有人悄悄联合11名社员,每人投资1500元,在一家二落三开张古厝内,办起了第一家塑料制品厂。这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为,但这一把火点燃了晋江人致富的渴望,很多人也壮着胆办起了锁类、铁钉等“小五金”家庭小作坊,很快晋江大地上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冒出。
在改革初期,晋江的一些企业和商人就这样游离在政策法律的边缘,有一些人也因此发了,信仰“爱拼才会赢”的闽南人,也开始干起来。经历波折之后,作为旁观者的许连捷明白一个道理: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光敢干敢拼还不行,要审时度势,而后顺势而为。
1978年12月,中国有一位老人吹响了改革开放号角,响彻神州大地。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许连捷敏锐的察觉到:中国改革开放了,时机来了!虽然改革的政令尚未落到晋江,但是许连捷已激动不已,兴奋地对父亲说:“天不再下雨了,要下金子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未消除。当年被打击的人能再搞企业吗?人们议论纷纷。但晋江县委的态度是,只要不是经济犯罪,“完全可以”。在这样宽松的大环境下,1978年年底,许连捷果断卖掉家里的马车,联合两名村民买了一部手扶拖拉机,挂靠上垵大队,交些管理费后,开始搞货运。“两轮运输”变为“四轮运输”,从此他跑得更快、更欢。这种行为已经不再是“不务正业”,许连捷可以无后顾之忧,大干一番。这个“优惠政策”让他很快收回成本并赚钱。
然而,由于长年累月的劳累,许连捷累出了胃穿孔。无奈之下,只好将拖拉机转给弟弟,转而组织起上垵汽车运输队,俨然搞起了“股份制”,参股6部车中的3部。
运输队为供销社和国营纸厂拉货,信息面广,赚钱也更加容易。期间,他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阔了眼界,锻炼了经商的能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封闭多年的安海镇后林村,但很多人还蒙在鼓里,这时的许连捷已经迅速行动起来。1979年,年仅26岁的许连捷正式踏上创业的征途。这一年年初,许连捷联合几名村民,借助几部缝纫机,悄然地在自家的破旧房子内办起了后林劳保服装加工厂,这是他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此时的许连捷,又是厂长,又是技术员,周边的同志、朋友、兄弟加邻居,各路人马纷纷加入。没几天工夫,这里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工人。
1980年,晋江市政府便提出从“三闲”(闲人、闲钱、闲房)起步,鼓励从事“三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业务。1980年8月,晋江县委在福建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规定企业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宣布允许农民集资办企业、集资企业雇工、股金分红、供销人员按业务量提成和价格随行就市。之后,像后林村这种家庭式小作坊起家的服装厂在晋江一带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晋江市英林镇的洪家老二洪肇设和老七洪肇明,分别创立了后来的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和劲霸(中国)有限公司。在八十年代中期,这两家服装加工厂逐渐成了后林劳保服装加工厂长远发展的劲敌。
政策越来越宽松,劳保服装加工厂的业绩也蒸蒸日上。由于产品物美价廉,港商大批大批的订单接踵而至。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厂子越办越大,工人达几百号,在那个时期的服装加工界已小有名气。
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庆祝生意兴隆,满怀喜悦。许连捷却和其他人不同,在生意红火之时,他开始思考企业的未来,他心中的不安感也愈发强烈。
历史走向了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5年。
1983年5月17日,中国改革开放闯将、1981年1月就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项南在陈埭亲自主持有200多名各级领导参加的全省社队企业现场会,明确指出陈埭群众集资办社队企业姓社不姓资,并赞誉陈埭社队企业是福建农村经济“一枝花”,要求“这枝花要开遍全省”。这给每个晋江企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这一年,许连捷三十岁,而立之年。此时的许连捷尝到后林劳保服装加工厂给他带来了不少的“甜头”后,却对服装加工产生了退意。当时存在“赚一把就走人”的想法大有人在,但是许连捷没有这样的想法。这并不是因为他赚足了钱,准备带着全家过安逸清福的日子,这也不是许连捷最后的目标。他的退意来自他敏锐的察觉——后林劳保服装加工厂存在“企业经营之困”。
由于政策的支持和侨乡华侨的优势,当时企业大多以“三来一补”为运营模式,是OEM厂商的代工企业,当时并没有什么品牌意识,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品牌。这里的“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后林劳保服装加工厂也是属于这类企业,为代工企业。代工企业容易复制,势必有很多竞争者加入这个行业。
许连捷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强烈的危机意识下,不断地思考和寻找服装加工厂的突围方法和方向。就此,他对当时周围形势做出了一个客观的判断:从事服装加工面临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在技术方面,后林劳保服装加工厂落后于当时裁缝出身的两大厂商——劲霸和柒牌;在现有和潜在竞争者方面,随着政策、环境的利好,越来越多人开始“跃跃欲试”,加上当时企业的进入壁垒很低,并不需什么高技术、高投入和高级人才配备。只要自家的一个闲房,几台缝纫机,几个普通的工人,一家厂商就诞生了。因此,在晋江从事服装加工的厂商越来越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必然被压缩。这显然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策!
那么,出路何在?尽管加工厂能赚些钱,但许连捷等人一直有个念头,不能长期从事简单的服装加工,必须创建自己的企业标签,打出旗号,让客户能够在众多同业者中,及时准确地找到自己。朦胧的“创牌”理念由此萌生,寻求一个好的产品和市场切入点,避开过度的竞争,成为许连捷思考的重点。之后,他发现晋江的服装加工多,但是生产服装配件的厂家还比较少,做服装配件不仅可以支持自身已有企业的生产所需,还可以避免因激烈的竞争而减少企业的利润。于是,不安于现状的许连捷又做出了一个决定:进军服装配件行业。
1983年,许连捷创办了第二家企业——“民龙香港拉链厂”。
1984年,许连捷终于赚到第一桶金50万元。这在当时,是许连捷及后林村人想都不敢想的一个天文数字。同年,他的同行施能坑也悄悄地创办了晋江县深沪华联拉链厂,即SBS的前身。
许连捷有着异常敏感的市场嗅觉和得天独厚的商业才能,所以总是能够抢占先机,拔得头筹,但是,晋江是个卧虎藏龙之地,不少在同期创建的小作坊后来都崛地而起,成为中国的商界大亨。如果没有超前的理念,前瞻的眼光,许连捷及其创业者何来逐鹿商场的资格?当然,这些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许连捷不断从市场汲取的宝贵经验,让他逐渐形成了“居安思危,安而思变”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指引下,许连捷得以在安逸中感受压力,在危机中发现商机。也正是在看似与当时氛围格格不入的“唱反调”过程中,许连捷赢得了合作伙伴的认可,争得了市场份额,更为日后工厂的转型和创建恒安国际做足了思想上的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马车艺术 ( 泉州玖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闽ICP备18025069号-1 )

GMT+8, 2024-6-1 20:59 , Processed in 0.0547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