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如今发展迅猛,甚至能“绘制”出仿若梵高风格的画作,“谱写”出类似莫扎特风格的音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少人产生了疑问:孩子还有必要进行写生这类艺术实践吗?其实,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非常有必要。 首先,艺术是人类独一无二的“护城河”。正如毕加索所说:“艺术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AI 虽能模仿艺术风格,快速生产图像或音乐,但其创作本质上不过是基于已有数据的重新组合。而艺术,是人类表达个体对世界的感知、情感与哲学思考的独特方式。孩子们学习艺术,核心在于学会将内心的混沌转化为具象的表达。比如,用一幅画诉说孤独,用一段舞蹈宣泄愤怒。这种将情感与思想具象化的能力,是 AI 永远无法复刻的人性光辉。 其次,艺术培养所带来的素养,是未来人机协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列夫·托尔斯泰曾讲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达。”AI 终究只是工具,人类才是艺术创作的主导者。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人机共创会成为常见模式。例如孩子借助 AI 生成 100 张草图,但只有人类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具灵魂的那一幅,并赋予其独特意义。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趋势,更需要懂得美学的跨界人才。而这就要求我们人类在创作中注入情感与人文考量,让作品拥有温度与深度。 最后,艺术是关乎人类如何存在的终极命题。叔本华说:“艺术是人生的慰藉。”AI 的发展加速了效率至上的趋势,而艺术则能真正让孩子们体验到“无用”的美好。一首诗、一段舞蹈、一张反套路的画作,都是对抗信息洪流的有力武器。当 AI 承担了大量重复劳动时,人类更需要借助艺术来探寻“我是谁”“我如何与世界共处”等深刻问题的答案。学习艺术,能让孩子在未来更有可能成为社会中意义的构建者,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会哭、会笑、会爱、会怕,还会仰望星空的有血有肉的人。 因此,写生等艺术实践对于孩子而言,不仅必要,而且意义深远,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吴伟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