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来自丝绸之路沿线省市区43家博物馆的677件文物共同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其中包括了马踏飞燕(铜奔马)、人头形青铜戟、说唱俑、麦积山石窟佛像等在内的文物,按照类型、类别和时期等一一展出,成为首届文博会中最亮眼的专题展览。
“对话与交流”丝绸之路十三省市区馆藏精品展现场 展览现场是按照历史分期进行展览,【雅昌带你看展览】中,笔者按照“俑”、“画像砖”、“钱币”、“金饰”、“三彩”、“佛造像”等进行分类,其中亦包括了“李贤墓”、“张盛墓”、“冉仁才墓”等在内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文物的展示。当然,“马踏飞燕(铜奔马)”和“人头形青铜戟”作为其中传颂最广的文物,开篇就是这次展览的重点作品。
东汉 铜奔马(马踏飞燕)奔马 身高34.5厘米 身长45厘米 宽13厘米 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就是郭沫若曾经命名的“马踏飞燕”,这就不得不提起武威雷台汉墓,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为“守张掖长张君”的墓,墓主人的生平不明。1969年被发现并挖掘,出土金银铜铁玉骨陶等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这件“马踏飞燕”就是仪仗俑的领头马,如此精致的铜车马在当时也是首次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轰动,现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仿制品被作为国宝赠予前美国总统,也是当下中国旅游的标志logo。
人头形青铜戟(中间展柜) 西周 戟长25.5厘米 宽23厘米 重275克 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M2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人头形青铜戟局部造型 关于这件西周时期的兵器造型,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头形刺刃部分,人物浓眉深目,高耳巨目,明显不是华夏人的相貌,学界普遍认为这可能是阿尔泰语系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形象。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在甘肃灵台一代分布着的异族和方国,是介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的“鬼方”,此戟很可能就是以被俘的鬼方领袖为原形制作的,而头像腮部的唇形纹饰也可能是象征性地表示异域部族的纹面之俗,也有可能是胜利者对战俘所施的烙面刑,以防其逃亡。如果这个推论属实,那没这个人头形銎青铜戟就是唯一的一个可以反映鬼方民族血缘关系的实物。 李贤墓
李贤墓仪仗俑 北周天和四年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深沟里李村李贤墓出土
这次展览的正厅中,摆放着李贤墓的陶俑群,在这27个彩绘陶俑中,有镇墓武士俑、甲骑俑、乐俑、文吏俑等9类,充分反映了李贤生前出行的庞大仪卫阵容。1400余年后,这座北周时的古墓被发掘,墓志铭写着"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在这座古墓里,出土了金、银、铜、铁、陶、玉等各种质地的随葬品达700多件,仅彩绘的陶俑就200多件,依类型可分为披甲育镇墓武士俑、出行仪仗俑等;特别是鎏金银壶、金戒指、玻璃碗、漆棺画、陶俑等最为珍贵,是固原历史文化出土文最具代表性的墓葬之一。 俑
陶翼马 高18厘米、长32厘米 汉 西安博物院藏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 这匹出土于西安市的汉代陶翼马,属于泥质灰陶,通体呈白色,残留着一点红色彩绘痕迹。最特别的是,它的肩部生有双翼,应该是天马。但是中国古代神话里并没有带翼飞行的人或神,而借助翅膀就能飞行的想象,最先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因此,这件带翅膀的陶马,应该是中西交流的产物,反映出汉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彩绘木俑 汉 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武威市磨嘴子不仅有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汉代墓葬。同时,磨嘴子也以出土大批汉简、木雕、丝、麻、草编织物等重要珍贵历史文物而闻名于世。这三件彩绘木俑就是其中的代表。
陶六博俑 汉 通高24厘米 长28厘米 宽19厘米 河南省灵宝市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六博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流行于汉代。这件出土的二人对坐六博者,博局与陶俑通身施绿釉,二人沉醉于游戏中,旁边的六根长箸就是决定游戏胜负的道具。
说唱俑 东汉 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击鼓说唱俑 东汉 四川郫县宋家林东汉砖室墓出土 极具喜感的说唱俑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经典代表,这两个俑都出土于四川成都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其中说唱俑蹲坐在地面上,开怀大笑。击鼓说唱俑则是用夸张的造型抢眼,夸张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裤子以及肢体动作等。
彩绘木马 汉 高台县博物馆藏 1998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汉墓群出土
彩绘木俑 汉 高21.5-- 22.5厘米 高台县博物馆藏 1998年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南汉晋墓群出土 彩绘木俑风格拙朴,写实,色彩艳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同墓葬出土有木牍,墓主人叫耿少平,木俑形象反映了汉代“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
舞蹈女佣 西汉 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彩绘陶武士俑 西汉 西安博物院藏
彩绘陶武士俑(单个)
白陶胡俑 隋开皇十五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这是著名的张盛墓出土陶俑的代表,1959年发掘,共出土192件随葬品,主要有瓷塑的侍吏俑、武士俑和镇墓兽,每种各2件,是隋初年的陶雕塑代表。
彩绘胡人俑 唐 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彩绘胡人俑 唐 陕西省咸阳市张家湾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彩绘骑马武士俑 西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91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 杨家湾汉墓位于陕西咸阳东郊杨家湾村,地属汉高祖长陵功臣陪葬墓区,1965年在汉墓的南面发现了11座兵马俑陪葬坑,共清理出步兵俑1965件,骑兵俑583件,盾牌模型410件。这批汉代兵马俑造型逼真,步伍严整,表现了汉初军阵的真实形象,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比,出现了骑马兵俑集群,反映了秦汉时期军事制度的一些变革。
青瓷武吏俑 唐 四川博物院藏 1978年重庆市万州区驸马乡唐永州刺史冉仁才墓出土 冉仁才墓早期被盗,随葬品多数不存在,只有甬道内的两个耳室的随葬品尚有,出土有100多件,以青瓷为主。
妓乐俑 隋-唐 天水市博物馆藏 1982年甘肃省天水市石马坪出土
黑人百戏俑 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196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阿斯塔纳墓M336出土 这件长相非常讨喜的黑人形象的俑被认为是酷似孙悟空,这座黑人百戏俑是用细泥捏塑再施彩绘而成的,以造型和服饰打扮推测,人物原型应为一个十多岁的非洲黑人少年“昆仑奴”(由于战争、进贡或人口贩卖等原因被带到中国)。
男巫师俑、女巫师俑 东汉 巫山县博物馆藏 2013年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柳树村红石梁墓葬出土 这两件才发现不过三年的文物来自于六朝时期的一座大规模古墓,其中男俑已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女俑评为国家二级文物,但是因为古墓被发现时已经遭到严重的损坏,随葬品的摆放位置也不可知,但是由四位巫师俑在棺椁四周引领一大批仪仗俑及家畜俑,与墓主随行的场面是相当壮观的。 画像砖
狩猎图画像砖(左)驿使图画像砖(中) 畜牧图画像砖(右) 魏晋 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狩猎图画像砖(大图)
出行图画像砖 魏晋 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出行图画像砖(局部) 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古代汉族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古代汉族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这组出土中画像砖中的“驿使图画像砖”,生动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这一地区的邮驿情形,被认为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
模印仪仗图画像砖(左) 模印胡商牵骆驼图画像砖(右) 唐 甘肃省山丹县出土 山丹县博物馆藏 胡商牵驼画像砖,为唐代山丹卫武骑尉韩胤胄墓室彩砖,2000年出土于甘肃省山丹县,部分画像砖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画像砖长32.5厘米,宽21.5厘米,厚5.5厘米,生动地描述了唐代往来于丝路之上进行贸易的西域胡人形象,反映了唐代的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盛况,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丝路重镇——山丹在唐代是河西走廊上一个重要的商业交易场所。 钱币
贵霜钱币(左) 公元1-3世纪 2001年征集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月氏货泉”铜范(右) 新莽时期 崇信县博物馆藏 1982年甘肃省崇信县黄寨乡河湾村出土 贵霜钱币是中亚地区贵霜王朝统治时期所铸造发行使用的一种钱币,这是古代丝绸之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一种钱币。
金饼(左) 西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99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十里铺村出土 麟趾金(右) 西汉 河南博物院藏 1978年河南省襄城县出土 金饼(也称饼金)属于金制品的一种,绝大部分有戳记、戳印,部分兼有文字、符号等铭刻。非流通货币,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 麟趾金和马蹄金系指汉武帝时的黄金币。麟趾金呈圆形饼状,蹏金马蹄金呈椭圆(或圆形)、底凹、中空,似马蹄状。海昏侯墓共出土219枚,是迄今汉代金饼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 三彩
三彩凤首壶(左) 唐 高31.5厘米 口径3.5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甘肃省甘谷县出土 三彩凤头壶(右)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唐三彩很少有日用的器皿,三彩凤首壶与凤头壶代表的是唐初期典型三彩器皿造型和色彩风格。
三彩镇墓兽 唐甘肃省博物馆藏 甘肃省秦安县叶家堡唐墓出土
汉竹简 20世纪30年代以前,有两件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生在甘肃,它们就是被学术界称为20世纪东方文明四大发现中的两大发现:敦煌藏经和汉简。但是由于简牍的特殊性,不知道敦煌藏经的人不多,但不知道甘肃汉简的人很多。
过长罗侯费用簿(左) 河西道驿置道里簿(右) 汉元康五年 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关于此簿的内容,有说是神爵二年送公主出塞前(即神爵元年)常惠奉命使乌孙迎取聘礼路过悬泉置时的开支帐目,或者是西汉政府为了打击匈奴、安定西域而派长罗侯增兵西域、增强西域屯田力量路过悬泉置时的开支帐目,还需要研究,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此簿是中国人使用“复式记账法”最早实例之一。 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出,文字清晰,里程确凿,精确到了个位数,详细记载了河西若干地区的驿置道里。与内蒙古额济纳旗破城子出土的高平道驿置道里簿相互参补,可以复原一份完整的从长安出发,西到敦煌的里程表。对于研究两关以东丝绸之路的行进路线、两汉时期西北地区的驿传设置和详细里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阳朔二年传车亶簿 西汉 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记载的是悬泉向主管部门的上级文簿,尤为难得是有明确的纪年,对研究西汉边郡邮驿传舍的建置、车辆配备以及邮传制度待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簿册由一枚牍、九枚简编成,皆为松木质,仍存上下两道麻质编绳。 金饰
鹰顶金冠饰 战国 内蒙古博物院藏 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一批极其珍贵的匈奴金银器共计200多件,是两千年以前匈奴王的遗物,在我国匈奴族考古史上是罕见的重大发现。鹰顶金冠饰是这批匈奴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由鹰形金冠顶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冠顶高7.3厘米,冠带长30厘米,周长60厘米,共重1394克。鹰顶金冠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鎏金银瓶 北周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深沟里李村李贤墓出土 这件固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又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宝”,是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中国的具有萨珊风格的金银器,银瓶通高37.5厘米,最大腹径12.8厘米,重1.5公斤。
金覆面 唐仪凤三年(678年)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小马庄史道德墓出土 “覆面”是指人死后直接掩盖在死者面部的覆盖物,体现着“灵魂永存”同时也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金属面具是一种丧葬习俗,其历史在中国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东西方文化有着非常相似的覆面,这种有袄教色彩的覆面习俗可能是由栗特人传至内地的。
镶宝石金冠饰 魏晋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虞弘墓石椁板 隋 山西博物院藏 1999年山西省太阳石晋源区王国村虞弘墓出土 虞弘墓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是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件虞弘墓石椁板描绘了粟特人在生活中的场景。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鸡鸣枕 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M1出土 与金覆面一样,也是用于死者的一种物品,用于死者的头枕,现在的河南农村还保留这种方式。此物基本完好,局部还有血迹,枕由一块“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文句锦缝缀,中部是鸡身,两端各有一鸡首。
镈钟 春秋时期 礼县博物馆藏藏 为古代乐器之一,始见于殷末,盛行于东周,在安阳殷墟墓出土的乐器中已经有,按史籍记载,它应当是用来指挥乐队、控制整体节奏的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相和,以槌叩之而鸣。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素命镈是为其类乐器的代表。 佛
鎏金一佛二菩萨铜坐像 唐 镇原县博物馆藏 甘肃省镇原县新集乡出土 唐代佛教艺术兴盛,进入了以建立宗派、传译佛经、发展寺院经济为主的新时代,龙门、敦煌等大石窟达到盛期,相反,单纯造出金、石佛个体像较前减少,这件鎏金一佛二菩萨铜造像就是这个时期的遗存,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为研究唐代佛教艺术以及人们的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贝叶经《八千颂》 吐蕃时期 西藏博物馆 贝叶经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源于古印度,因为发行量比较大,目前存世量也比较多。这部《八千颂》长61厘米,宽8厘米,共365页,完整,成书于18世纪、保存状况良好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搞 作者:王林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