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听涛品墨香 ——谢道勇先生书艺赏析 吴伟平
谢道勇先生性情儒雅,品质敦厚。在长期工作之余,喜翰墨抒怀,一番情趣洋溢字里行间。他注重临摹,碑帖齐下,因而他的作品既得帖之潇逸灵动,又得碑之沉稳大气,章法也比较得体,富有节奏感,充分展示了一个文化人的才情和对中国传统的领悟。虽然工作繁忙,他常废时正用,心摹手追,以保持书写感觉。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长期坚持不懈,他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笔墨纸性和驾驭的功夫,从而奠定了扎实的学习基础。
谢道勇先生是真的热爱书法,而非附庸风雅。他注重学习,毕竟是个文人,而文人是要游于艺的,是要有所担当的。他认为书非小道,相反,在今日社会它承载着中华的文脉,意义重大!去年,他参加了中书协第七期导师工作室的培训,在那儿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全身心地投入到浩瀚无比的书法世界里。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理论和实践的方法。他爱思考,谦虚好学,对技道一体的追求,深受导师的夸赞和同学的认同。他觉得书法的专业培训很有必要,不但掌握了基本技能,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水平,为深入学习找到了正确的路径。他临池愈勤,思悟愈深,因此他所写的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他多体并学,正书以温润和雅为基调,款款而来,不急不躁,于灵动中见变化,于可爱中见真性情。他写的楷书《心经》,不仅精神抖擞,筋骨毕现,还洋溢着一缕禅意,那是对传统文化的虔诚和对知识的渴慕。
而他的隶书和篆书虽非专攻,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主要是能入古显朴茂。这得益于他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中国文字毕竟是音义形的合一,音可得旋律,义可得精神,形可得气势。三者都把握了,书写自然不俗。谢道勇先生善于思考,入古出新,自觉拒绝了匠气的养成,正书作品整体上生动有韵,耐人寻味。
至于草书,谢道勇先生还是较好地把握了它浪漫的特性。他驾笔驭墨,娴熟有度,灵活地处理了收放这对矛盾。他还懂得抱元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故能自由飞翔,表现出豪迈气概。其草书线条纵横有力,使转自如,枯湿相间,浓淡合宜,书写过程中时疾时徐,有较强的韵律感,使书写的性情任其自然产生变化,墨韵尤佳。 谢道勇先生最擅长的应是行书。在温润的笔触中,他表现出一种昂扬的生命力,犹如苍松翠竹,挺拔茂盛;也如涓涓流淌的溪水,于清澈中见本真。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故能从容不迫地注入情感,像散文一样洒脱而富有灵性,让欣赏者在品读中有所思悟,有性情有灵魂,故而其作品常常表现出超迈独秀的气息,简约隽永!
纵观谢道勇先生的书法,不管是哪一体,都体现了他的情思。他不激不扬,不求新不求怪,也不追求所谓的视觉效果,这和他儒雅敦厚的品性是一致的,而这样的书法难道不是更接近传统吗?在与谢道勇先生交流中,他如是说:“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何更好地体现中国的传统精神,要遵守中庸之道,做到张弛有度,即把握分寸。传统书法讲究不激不厉,含而不露,虽然内部充满矛盾、变化、奇崛、险绝,但外部看来却是平静规整的。书法讲究自然天成,道法自然,要避免刻意和做作。古人特别是王羲之,在书写过程中非常讲究字的变化,但又不做作,说明古人写字是非常讲究意趣和气息的。我们现在学习中国书法,应该深入传统,深入经典,追求古人那种形象、生动、萧散、简约、连绵的书写状态。学习传统要入古出新,要在书写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心境和中国的传统精神,体现儒雅之气,把学习书法当作人生的一种追求。”谢道勇先生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可谓悟道日深。我想这是谢道勇先生书法水准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
踏雪寻梅悟真知,观海听涛品墨香。谢道勇先生对书法有自己的追求,祝愿他在学习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