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呼啸的油画家 ——廖建河油画艺术美学意境之窥探 吴伟平 有人说,想象是艺术的翅膀。这话没错。但想象是如何构建的呢?我想,没有敏感和敏锐作双桨,想象是无法飞翔的。所以一直以来,我非常关注艺术家在这两个方面的努力。敏感于情,敏锐于思,然后让想象完成羽翼的丰满,再借助绘画语言振翅高飞。我所知道的廖建河亦是如此。他鄙视用技法或技巧炫人,因为他是一个懂得让心灵呼啸的油画家。 欣赏廖建河的油画,如同在读一首首崇高的抒情诗,它们直抵心灵的最隐秘处,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他的作品《乡间》充分展示了闽南独特的风景和建筑,整个画面色彩斑斓,沧桑的老屋被落日的余晖砸得憔悴心瘦。远山依然如黛,可近处的枯木却赤裸裸地站成一句没有平仄的诗,被遗弃的破农具静静躺着,消费最后的光阴。各种色调揉在一起,把画家精心预谋的意境,缠缠绵绵地擦出一曲动人心弦的思乡谣,也许还有对广义上的物——即佛家所讲的“相”地思考。色即是空,相亦是空,那么那颗多愁善感的心是否也能空?不管怎样,画家的情感是真挚而热烈的,其思想亦是空明澄澈的。因此,你看不到颓废的哀伤和无来由的呻吟。 其作品《清晨水乡》运用写意手法把一幅江南丽景淋漓尽致地推在读者面前,让人身临其境而心旷神怡。古屋错落有致,老树翠绿攒天,山静水更长,几茎荷花弄清闲。景中有水,水中有景,相得益彰。更妙的是几头调皮的白鹅闹出了一片情趣。从此幅作品可以看出画家在意境上的追求还是尊重传统的,但那鳞鳞的波光却是画家明心见性的顿悟。对于水的生动描写,实在是细微之处见真功夫,见真性情,见不能之所见。故画气韵生动,深致移心!《梅花盛开的地方》仿佛是一首深情的歌,传唱着传统文人对梅花的情结。画面一树梅花开得灿烂,视觉逼人。但我更关注梅花后面的那一潭绿——绿得你要高声呼叫!画家为何要安排这样一个配景呢?是精心还是兴之所致?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那是他绿绿的情感在蜿蜒、在流向远方的心谷。廖建河的作品还有很多,我不能一一而谈,因为我所谈的未必是他最喜欢的。他总有他的审美口味和追求。欣赏者和画家总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 在这纷繁芜杂的尘世里,一个多情而浪漫、精神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也许会比别人更容易受伤。而这伤痕记忆流淌在画布上,却是如此的婉约、明丽、清新,全然泯灭自我的压抑和苦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是为艺术而来的!因此,所有外在的干扰在他坚强的灵魂下都化为乌有。他的执着和专注让他的油画变得非常干净,如一碧如洗的秋空。而他内心的情感会循着一扇小窗不愠不火地徐徐而来。当进入忘我状态时,情感便呼啸而至,排山倒海地倾泄在作品上。他既注重中国的传统元素,又多方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构图方式,讲求块面的对比分割和语言符号的多重组合,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他还大胆地使用颜色,让作品更具丰富的解读性和思想的灵动性。总而言之,饱满且昂扬的情感以及多维度的思想使他的美学意境比同龄人来得有啃劲。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有才情的画家,难怪在读厦门大学漆画研究生班时,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一个“鬼才”。这绝无贬义,而是打心眼儿佩服。他不修边幅,可在不起眼的外表下却装着一颗高度灵活的心。他才思敏捷,常常独出己见,语惊四座。表现在绘画上,他从不装腔作势,而是细心体会,耐心琢磨,然后让情感发酵,让思想沸腾。这个创作的储备期,他往往比别人来得快,更重要的是角度新颖——他总能摸到艺术客体最难察觉的美,而后纵深挖掘,直击本质。所以作品一出来,连老师都赞不绝口。可狂放不羁的他反而静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作品还有不足之处,还有些东西没有更真实地表现出来。“真实的艺术”和“艺术的真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实的艺术”属于形而下的东西,只有“艺术的真实”才是形而上的东西,也是它让无数艺术家包括廖建河都在拼命追寻。“不满意”是沉浸在廖建河骨子里的词语,是它让廖建河亲手毁掉了无数的作品,甚至有些是朋友定下来要买的。 我对此还是比较理解的。因为我也知道只有对自己苛刻,欣赏者才会由衷地满意。吴冠中是如此,陈丹青是如此,凡有崇高理想的艺术家都是如此。于是,我知道廖建河的野心了,并期待着他能够有朝一日在画界横空出世!
|